11月21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在江苏南京举行的2025年“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论坛上发布《新时代县域经济学》智库报告,并举办研讨会。
报告聚焦县域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单元,探索中国县域经济如何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报告指出,中国拥有近3000年历史沉淀形成的县域治理传统,如今县域仍是承上启下、沟通条块、连接城乡的核心枢纽。新时代县域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借鉴和吸收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和理论,在总结中国县域经济建设和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报告认为,县域兴,则市域活、省域富、国家强。读懂中国发展奇迹,就要读懂中国的县域经济学。新时代县域经济学,是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阐释的延续和深化。它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形成了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赛道、农业产业化、生态价值转化、文旅融合、东西协作等多种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是被实践验证成功的经济学。县域作为“十五五”时期的关键着力点,其高质量发展必将助推中国整体迈向现代化强国。
报告全文约2.6万字,通过相关网站、期刊、社交媒体等平台以中英文面向全球发
目 录
引 言
第一章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意义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城市群都市圈发展的重要腹地
(三)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的重要空间
(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五)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基底
第二章 新时代县域经济学的核心内涵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三)坚持创新驱动,积极培育县域新质生产力
(四)坚持正确策略方法,错位发展、串珠成链
(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县委 “一线指挥部”作用
第三章 新时代县域经济学的生动实践
(一)传统产业升级模式
(二)新兴产业赛道模式
(三)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四)农业产业化模式
(五)生态价值转化模式
(六)高水平开放模式
(七)文旅融合模式
(八)区域协同模式
(九)资源禀赋主导模式
(十)东西协作模式
第四章 新时代县域经济学的鲜明特色
(一)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
(二)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
(三)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
(四)把人文和经济融合起来
(五)把发展和安全统筹起来
第五章 新时代县域经济学的深刻启示
(一)以人为本
(二)多元协同
(三)因地制宜
(四) “发展中”的创新
结 语
编写致谢与说明
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
引 言
“郡县治,天下安”。春秋时期的中国就已有了县制,秦代推行郡县制后,县作为一个稳定的基本行政单位,从未被历史潮流淹没,一直沿用至今。历经近3000年历史沉淀形成的县域治理传统,为现代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经验与文化密码。如今,中国的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是承上启下、沟通条块、连接城乡的核心枢纽,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
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中央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都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县域治理、县级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2015年6月,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全国102名优秀县委书记。习近平总书记说,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是我们党在县域治国理政的重要骨干力量。他要求县委书记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习近平总书记对县域的高度重视,既来自对悠久历史的深刻理解,更来自于地方工作期间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在河北正定,习近平同志先后担任县委副书记和县委书记,他以改革思维推行“大包干”,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用活文化资源“旅游兴县”,强调“念好‘人才经’开拓翻番路”,使这个冀中平原农业县赶上了时代大潮,焕发出勃勃生机;在福建宁德,他倡导“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为当时“全国十八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闽东“摆脱贫困”指明了方向;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他六年七下晋江,亲自总结“晋江经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在浙江,他走遍全省90多个县区,其中7次到淳安,提出“绿色政绩观”,11次到义乌,推动落实“强县扩权”,还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万工程”,探索打造共同富裕的县域和乡村样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县域经济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小县域”正释放出“大能量”。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各地积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创新,在实践中建构了相对系统的新时代县域经济学理论。
新时代县域经济学,植根于中华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来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当代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和实现中国县域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思想引领和根本遵循。
新时代县域经济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同时借鉴和吸收了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和理论,在总结中国县域经济建设和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空间维度强调城乡融合、以城带乡,建立城乡一体化、县域一盘棋的规划管理和实施体制,强调县域作为城乡要素流动的枢纽作用,推动县域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在产业维度强调构建特色集群,通过“有根挖掘”(升级传统产业)和“赛道抢位”(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研发在都市,转化在县域”的创新链融合;在治理维度强调赋予县域更大的自主决策权,激发基层改革活力,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路径,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县域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多元共治格局,推动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新时代县域经济学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是被实践验证成功的经济学。通过培育壮大遍布中国大地的县域经济,新时代县域经济学突破传统增长极理论的单极化思维,打造“分布式增长极”,形成毛细血管般的经济活力网络,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从而实现了对西方“中心—边缘”理论框架的历史性超越。这种根植本土、面向全球的发展哲学,正在书写着世界经济版图重构的东方叙事。
县域兴,则市域活、省域富、国家强。读懂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就要读懂中国的县域经济学。面对全球化逆流,新时代县域经济学正引领着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展现出中国经济广阔的发展空间及强大的韧性活力,为全球南方国家面对共同挑战、实现本国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借鉴。
第一章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意义
县作为行政区划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中国的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形态,以县城为枢纽、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既能将城市的资本、技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又能通过乡村土地、生态、文化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在要素配置、产业协同等方面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中国县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约90%,以全国52%的人口贡献了全国经济总规模的近40%。这意味着,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单元的县域经济,是中国超一半人口就业和生活品质提升的基础和保障,同时承担着扩大内需、畅通循环等重要宏观经济职能,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县域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是城市群都市圈发展的重要腹地,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是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边境安全的“压舱石”。
可以说,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是国民经济在县域空间的“全息投影”。本报告尝试用“456789”来描述中国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和特征。
“4”是指当前中国的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国GDP总量的比重约40%。国家统计局编著的《中国统计年鉴2024》、民政部发布的《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大陆共计有1867个县域,包括397个县级市、1299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1个林区和1个特区。截至2024年,中国县域经济的总量达到54万亿元,占全国GDP的近40%,有62个县域经济总量超过千亿元。
“5”是指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超过50%。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县域人口规模为7.25亿人,在全国人口中的占比为?51.5%。其中,江苏昆山、福建晋江等东部地区县级市的常住人口规模超过200万人。
“6”是指未来预计有超过60%的个人消费增量来自包括县域在内的下沉市场。近两年,很多县域不断完善商业设施、优化消费环境、创新消费场景,在居民消费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2024年中国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55.8%,仍有很大增长潜力。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超过66%的个人消费增长将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县乡市场等下沉市场,县域成为中国提振消费的关键一环。
“7”是指全国新增5A级景区有70%位于县域。统计显示,2020年以来,全国新增的5A级景区有约70%位于县域地区,浙江安吉、桐庐、四川都江堰、广西阳朔、江西婺源等县市长期位居中国旅游人气榜前列。更小众的旅行目的地,更独特的住宿体验,更有趣的旅游方式……使得“小而美”的县域正在迸发文旅产业“大能量”。
“8”是指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全国占比接近80%。202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13次提及“县”,凸显了县域在农业强国建设中的关键地位。《2023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等显示,2022年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75.66%,同时县域承担着全国83%的粮食生产任务,是第一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东北黑土区的粮食、山东的蔬菜、广西的水果,均成为所在省份县域经济的闪亮名片。
“9”是指县域面积接近全国国土面积的约90%。其中,面积最大的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面积达20.2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2个浙江省面积。面积最小的是浙江省嵊泗县,因地处东海,县域总面积8824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8727平方公里,陆域面积仅97平方公里。?
从功能来看,县域经济包括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经济;从所有制形式来看,县域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县域虽然规模比不上大中型城市,但城市里的重要设施,如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医院、学校、银行等,县里也一应俱全。中央政令的贯彻落实、地方政策的制定执行、社会秩序的管理维护、民生福祉的保障等,都有赖于良好的县域治理和坚实的县域经济基础。
如果说北上广等超大型城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面子”,县域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里子”。没有县域经济的现代化,就没有14亿人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占全国GDP的约40%,江苏昆山、江阴等县级市2024年GDP稳居5000亿元以上,与一些省会城市相当。可以说,县域经济在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县域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生力军。不少县市以信心扎稳发展之“锚”,以禀赋坚定前行之“舵”,以创新扬起御风之“帆”。江苏昆山的电子信息产业、浙江乐清的电气产业、福建晋江的鞋服产业等,在国内国际市场都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县域借助能源、粮食等资源禀赋优势,为城市产业发展提供相关原料供应;另一方面,县域也是承载城市群产业链转移、产业配套协作的有力支点,为城乡产业对接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城市群都市圈发展的重要腹地
县域经济是关系中国新型城镇化改革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对于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尤其重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经济增长极的城市群、都市圈中,均包含大量的县域。可以说,没有县域经济的深度融入、共享共建,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增长及其治理能力的提升,也将为区域一体化发展创造强劲动力。
近年来,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尤其是大都市周边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其产业链条分工、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供给等与大都市逐步接轨,县域在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中的作用渐趋重要。江苏昆山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四川广汉紧紧依托成渝城市群、江西信丰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壮大了县域经济自身,也成为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
(三)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的重要空间
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深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充分释放三四线城市和县域、乡村等的消费潜力,对于激发消费潜能、扩大内需市场,意义重大。
当前,中国仍有超过50%的人口生活在县域,庞大的人口基数构成了内需基本盘。?2023年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达46.3%,且县域消费增速显著高于大中型城市。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66%的个人消费增量将来自县域市场。2025年在港交所上市的某新消费龙头,将包括县域在内的下沉市场作为主攻方向,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门店占比达到57%。
秦岭脚下的陕西周至,利用村里老屋改造成咖啡厅,吸引很多游客打卡;不产羊毛的浙江桐乡,成为全国最大羊毛衫“集散地”;浙江义乌从沿街叫卖的“鸡毛换糖”小生意,发展成亚洲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把进口、出口、转口、内贸结合起来,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节点。展望未来,随着县域经济稳定增长、居民收入持续提升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日益完善,县域势必会释放出更为强大的内需潜力,是进一步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和方向。
(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作为乡村的主要承载空间,县域不仅充当着城市与乡村间生产要素交互的关联场域,也是开展“三农”工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抓手。以县域经济为依托,整合与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迭代升级,全面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将为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吉林省公主岭市,不仅玉米总产量、每亩单产常年位居全国产粮大县前列,还把玉米玩出各种“花样”,形成玉米食品、玉米淀粉、玉米油等几十种深加工产品;西藏江孜开辟青稞精深加工这一高原特色产业,把“土特产”做成“大产业”;山东省曹县通过发展电商,累计吸引了包括近百名硕士、博士在内的1.2万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县域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也是带动农民发家致富、促进城乡融合的关键切入点。
(五)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基底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绿色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建设成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走遍全省90多个县,7次到淳安,提出“绿色政绩观”。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也成为中国县域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
地处黄海之滨的山东荣成通过保护海洋生态、发展海洋经济,“蓝”“绿”动能澎湃,经济发展实现“又美又强”;四川蒲江努力把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总收入位居全省前列。更多的县域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绿色城镇化等措施,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县城和美丽乡村。县域经济还可以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试验田和孵化器,实现生产、生态、生活的有机统一,为全国的绿色发展提供有益经验和示范。
第二章 新时代县域经济学的核心内涵
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治理能效,关乎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城乡融合、产业振兴、县域治理等主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县域经济学的核心内涵。这些重要论述内涵十分丰富,对推动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新时代县域经济学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后15年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从“两个统筹”到“三位一体”,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城乡融合和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串联式”顺序发展的过程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赶超,必然要求四化“并联式”叠加发展,并与乡村振兴协同互动、动态优化。
新型工业化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自主创新为根本动力、以绿色低碳为生态底色、以实数融合为技术特征、以开放循环为空间形态的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以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是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以提高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全面振兴。只有这三者耦合互动、协同跃升,才能形成有效合力。
图: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三位一体”理论框架